大小单双稳赚技巧集锦

又一个初中生跳了!“她明明没什么问题啊……”
栏目分类
又一个初中生跳了!“她明明没什么问题啊……”
发布日期:2025-03-07 12:16    点击次数:51

最近,我的心情格外沉重,开学刚两周,已经连续被几则令人痛心的消息刷屏。

当我还没有从武汉12 岁男孩从 9 楼纵身一跃的震惊中缓过神来时,这周又听到了江西抚州 15 岁女孩在学校自杀坠亡的消息。

这次的官方通报里有精确到分钟的时间:

14:27 女孩坠楼;

14:36 急救人员抵达现场进行抢救;

14:50 女孩的妈妈抵达现场;

15:07 女孩被宣布抢救无效死亡。

如果你尝试逐字认真阅读,你会感受到每一分每一秒都像针一样刺痛心房。这哪是什么时间记录啊,这分明是一个鲜活生命消逝的过程,是女孩与家人阴阳两隔的残酷见证。

伴随着女孩一同坠落的是,半张月考卷子、屏幕破碎的手机和尚未吃完的橘子。

她在坠楼前经历了什么?她为什么要自杀?她被霸凌过吗?她有心理问题吗?

面对这些疑问,身边人都说 "没问题"。

妈妈说,母女俩关系很融洽,从没有表现出轻生的倾向:

"她计划中考后和我去北京旅游,怎么会突然……"

班主任说女孩一直很阳光:

"上周班会她还主动举手要当元旦晚会主持人。"

……

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?就像网友们说的:

"没什么问题,为什么一定要在学校自杀呢?"

"没什么问题,怎么会想到要自杀呢?"

"没什么问题,怎么会一声不吭跳楼呢?"

……

是啊,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。孩子的极端选择从不是单一事件所致,一定已经有无数次被老师、父母、同学忽略的细节,这些潜流早已侵蚀心理堤坝。我们总追问"最后一根稻草",却忘了骆驼背上层层叠加的重负;正如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,致命的永远是深埋积雪下的脆弱结构。

这让我想起最近看到的一个纪录片叫《我家的孩子不想上学》,记录的是一些父母和孩子参加家庭工作坊的过程,当孩子出现严重的情绪和厌学问题时,整个家庭都被迫按下暂停键。而父母也急切地想要寻求某个解决办法,执着于"如何让孩子返校"。

可"只想理性解决是一种思维陷阱":孩子扬言自杀,可能是为了自我保护;孩子不想上学,可能是因为害怕压力。

厌学、沉迷游戏、自残这些被贴上"问题行为"标签的表象,实则是孩子用尽最后力气发出的求救信号。而北大六院的林红医生带着大家撕开,这些表象下面是家庭关系崩裂的深渊。

我们习惯性地把悲剧拆解成"原因 - 结果"的简单公式,却拒绝承认:当孩子选择极端方式时,往往不是某个具体事件所致,而是他们确认了"无人能看见我、倾听我"的绝望。就像纪录片里那个昨天还在跟妈妈大吵的男孩说的:"和我妈说一些在家里说不出来的话,这次终于实现了。"

01

8 岁双胞胎男孩,一个要自杀一个很冷血

这部片第一个敢上台分享的是一个妈妈,家里有一对 10 岁的双胞胎男孩。可是她一张嘴说的几句话就让我满是震惊:

"弟弟 8 岁时查出中度抑郁……拿刀自杀,很多次跳楼行为。"

"哥哥有严重的过敏,想让弟弟死,不想要这样的弟弟。"

"弟弟只想躺平吃喝玩乐,等爸妈不能养自己的时候就自杀。"

很难想象,这个家每天都在经历着怎样的煎熬:

从孩子 3 岁上幼儿园起,麻烦就没断过。弟弟抗拒去幼儿园,每天都要哄着、背着才肯去。上了小学,情况更糟,他会用铅笔扎自己的腿,嘴里喊着要自杀,多次试图跳楼。被确诊中度抑郁后,夫妻俩带着孩子四处求医,身心俱疲。

哥哥一直比较乖,从幼儿园开始就照顾弟弟,帮着收拾东西。可时间长了,他也撑不住了,情绪崩溃,说出那些伤人的话。哥哥身体不好,严重的过敏让他吃了不少苦头。有一次,哥哥过敏发作,连续三个月都没上学,弟弟看到后,情绪也崩溃了,不想再去学校。弟弟确诊抑郁后,每周父母都带他去看病,哥哥觉得自己被忽视了,心里满是委屈。

夹在兄弟俩的妈妈,左也不是右也不是,想要给两个孩子同样的关注和爱,但又因为精力、能力有限,只能厚此薄彼。

说到这里,妈妈数次泪洒现场。她关注的问题有两个:

怎么跟抑郁的小孩相处,让弟弟能更珍惜生命?

怎么让哥哥和弟弟的关系变好?

为了帮助这个妈妈解决问题,林红老师用了"心理雕塑"的治疗方式。妈妈在工作坊里挑选了 9 个人,分别代表家庭中的关键元素,像妈妈、爸爸、姥姥、姥爷、哥哥、哥哥的过敏,弟弟、弟弟的自杀,还有弟弟的宠物和植物。之后,妈妈和这些"元素"一一对话,扮演者不仅要回答问题,还要分享自己的躯体感受。

这个环节真的太震撼了,我强烈建议家长们都去看看,它能让我们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,清楚地看到家庭成员之间复杂又微妙的关系。

02

替全家生病的孩子,藏着夫妻不敢面对的隐秘伤痛

妈妈最先问的是弟弟和哥哥。

问弟弟"为什么要死",弟弟说"生活不美好"。

问哥哥"为什么弟弟死了,你会觉得更好呢",哥哥的回答是"因为他挡住了我的视线"。

弟弟完全认为生活是没意思的,而哥哥则认为弟弟抢走了父母的关注,让自己变成了边缘的存在。

哥哥最关心的就是站在自己身边的"过敏",只要"过敏"离自己近一点,那么自己就不会是最边缘的那一个。

而"过敏"的回应是,自己作为一个病毒身上长着刺,这些刺会把哥哥扎疼,但也能让哥哥获得更多关心和爱。

"哥哥"与"过敏"就这么成为了战友。

接着,妈妈又问姥姥和姥爷。

问姥姥,"你觉得你的教育理念都是对的吗"。

问姥爷,"你对我有什么特别不满意的吗?"

在这时,妈妈有一个很明显的表现,那就是目光从之前的担忧变成了"试探",她想要获得父母尤其是父亲的认可。

当提问进行到"爸爸"和"妈妈"时,新的问题又暴露出来。

"爸爸"说,自己知道应该给妻子支持,但自己同时也缺乏支持。

"妈妈"则说,"我想要把所有东西都弄好,但我又没有三头六臂……希望爸爸能跟我站在一起,离孩子更近一些。"

最后被问及的是"弟弟的自杀"。

自杀很不满,自己明明是最重要的,却是最后一个被问及的。

与"哥哥的过敏"和"哥哥"的战友关系不同,"自杀"和"弟弟"更疏远一些。在自杀看来,自己更同情的是哥哥,自己不过是弟弟的一个选择而已,是弟弟进行自我保护、抗拒压力的工具。

看到这里,这个家庭的问题也一一被梳理清晰:

弟弟的自杀,是弟弟抵抗压力的手段;

哥哥的过敏,是哥哥获得关爱的方式;

渴望被认同,是原生家庭对妈妈的禁锢;

渴望被支持,是夫妻俩不愿面对的隐痛。

心理雕塑的最后一个环节,这个妈妈和丈夫自己站在了"妈妈"和"爸爸"的位置上,体验自己站在这个位置上的感觉,并有一次自由选择"舒服"位置的机会。

妈妈没有犹豫,选择远离人群,和刚才那个扮演自己的人站在了一起。

而爸爸则选择了一个离孩子近一点但要能照顾到父母的位置。

夫妻两人,一个想逃离,一个在权衡,谁都没有主动向对方靠近,互相支持。

这一幕让我想起曾经推荐的一本书《热锅上的家庭》,讲述了一对夫妻因为孩子叛逆接受心理咨询,最后却发现病根在夫妻关系上。

"父母觉得孩子读书是家庭继续下去的希望,可是父母不明白,父母稳定的婚姻关系也是孩子读下去、发展自己的希望。"

——家庭治疗大师 Jay Haley

我忍不住开始猜测:

兄弟俩问题连连,是不是在用一种极端的方式,给父母创造沟通、解决问题的机会?是不是在无声地提醒父母,他们的成长环境充满了不安和恐惧?

这些问题,片中没有进行更多解释,略有遗憾。

除了孩子可能是在替大人病态的关系生病外,这个片子对我最大的启发就是,父母的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容小觑。

01

童年被揍的孩子,长大后竟然有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

节目里讨论 "有没有必须揍孩子的理由" 这个话题时,两位爸爸的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
一个爸爸说,自己童年经常被揍。妈妈非常负责任和严厉,爸爸基本不着家。而且,爸爸和妈妈在揍自己这件事上达成了高度一致,一个起哄架秧子,一个狠狠地揍娃。

两个人看似齐心合力管教孩子,实则完全是把孩子当成了情绪发泄桶。

爸爸觉得,妻子没有管教好孩子,就对其进行人身攻击。妈妈觉得自己明明在辛苦带娃还被丈夫攻击很愤怒,只能把怒气撒在更弱小的孩子身上。

直到他 16 岁那年,这个爸爸才第一次对父母做出了反抗。

自己做父亲后,他非常反对揍孩子,并坚定地认为打孩子是父母无能的表现。

而另一个童年也经常挨揍的爸爸则反对,他觉得这事儿没什么危害。反倒是妻子跟自己对着干,护孩子危害更大。你看,教育方式和父母的成长体验紧密相连。

还有一对"严父慈母"相互配合的夫妻,爸爸管教孩子疲累的时候,妈妈适时顶上去给俩人松绑。妈妈忙不过来的时候,爸爸就接替照顾孩子。

这样一来,孩子反倒有一个有弹性的成长空间,能在宽松和严格之间找到平衡。

没有绝对正确的教育方法,只有适合自己家庭的方式。

说了这么多,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发现孩子可能出问题的苗头呢?

从父母的原生家庭溯源,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隐痛,看看有没有在不经意间影响到孩子;

关注夫妻关系,反思一下平时的相处方式,是不是给孩子带来了压力;

留意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流动,看看大家还能不能感受到彼此的关爱;

也要啊注意社会层面的因素,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承受的压力传递给了孩子?

这些方面就像一张保护网,只要我们在其中某一个方面多用心,也许就能把孩子从危险的边缘拉回来。

回到文章开头那个 15 岁女孩,有一个细节我一直不忍讲。

女孩的网易云歌单里最后收藏的歌曲是《海底》,这是一首讲述抑郁症女孩自杀的歌曲。曲调悲凉,充满了颓废和绝望。

女孩的拼命掩藏的悲凉大概都藏在这首歌里了吧。

可是,我更想推荐的是凤凰传奇改编的《海底》。曲末,他们增加了一些歌词:

来不及,来不及,你曾笑着哭泣;

来不及,来不及,也要唱给你听;

春日雨,夏蝉鸣,明天是个好天气;

秋风起,雪花轻,海底看不见四季。

两首歌曲像是一场对话,一个在黑暗中想要放弃,一个说还有好风光。

咱们做父母的,就要像这版改编歌曲一样,给孩子注入生命力和活下去的支撑力。

片中主编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:

"中国人也许正处在情感变革期。"

从我们小时候"家丑不可外扬"到现在愿意倾诉、分享痛苦是一种变革,从混乱、迷茫的自我探索到接受专业咨询和引导是一种变革。

作为父母,处在新旧变革期中,我们一方面是痛苦的但同时也是幸运的。痛苦是因为童年与成人期有分裂,而幸运是因为成熟带给我们改变的力量。

1

END